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的独特文化。先人借助节气,将时间和生产、生活定格到人与天道相印相应乃至合一的状态,节气不仅跟农耕文化、传统时令有关,也关乎我们对生命、自然、宇宙的感知和认知,也就是说,二十四节气不仅标记了时间,更涵盖了传统文化中对空间、对生命意义的解答。
中医经典《黄帝内经》指出:“肺者,气之本。”何谓气?岐伯曰:“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一气就是十五天,这个十五天的周期就叫作气。一年有二十四个气,正是我们所说的二十四节气,此语境下,这个“气”就是节气。
中医讲天人合一,天地气候在变化,人也要跟着变,内在的脏腑应四时的生长收藏,则不易生病,若应时不足,则疾病更容易出现。天地变化的基本节律就是上文所言的“气”,也就是十五天一个变化, 人也要有一个类似的同步变化,而负责这个变化的就是肺。这个意义,就是属于“肺者,气之本”的其中一个内涵。
《黄帝内经》不是只告诉我们怎么治病,而是更强调了如何去养生。放松身心读经典,尽量去感受当时当刻的状态,体会古圣先贤所在的生命状态。有助于我们深度理解本文内容,增强文化自信,深入感受中国文化之美。
《后浪》24节气风俗手册
———— 春 ————
立春:2月4日前后,谓春季开始之节气。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2月18日—20日,此时冬去春来,气温开始回升,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3月5日(6日),指的是冬天蛰伏土中的冬眠生物开始活动。惊蛰前后乍寒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每年的3月21日(或22日),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长。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将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清明:每年4月5日前后,气温回升,天气逐渐转暖。草木繁茂。
谷雨:4月20日前后,雨水增多,利于谷类生长。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 夏 ————
立夏:5月5日或6日“立夏”。万物生长,欣欣向荣。夏季的开始。
小满:5月20日或21日交“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此时颗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
芒种:6月6日前后,此时太阳移至黄经75度。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可以收藏种子。
夏至:6月22日前后,日光直射北回归线,出现“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7月7日前后,入暑,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暑:23日前后,正值中伏前后。这一时期是我国广大地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热”,雨水偏多。
———— 秋 ————
立秋:8月7日或8日,草木开始结果,到了收获季节。秋季的开始。
处暑:8月23日或24日,“处”为结束的意思,至暑气即将结束,天气将变得凉爽了。由于正值秋收之际,降水十分宝贵。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9月8日前后,天气转凉,露凝而白。由于太阳直射点明显南移,各地气温下降很快,天气凉爽,晚上贴近地面的水气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秋分:9月22日前后,日光直射点又回到赤道,形成昼夜等长。昼夜平分。
寒露:10月8日前后。此时太阳直射点开始向南移动,北半球气温继续下降,天气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为“寒露风”。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10月23日前后为“寒露”,黄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与“霜降”节令相吻合,霜对生长中的农作物危害很大。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 冬 ————
立冬:每年11月7日前后。冬季的开始。
小雪:11月22日前后为“小雪”节气。开始下雪。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强,气味迅速下降,降水出现雪花,但此时为初雪阶段,雪量小,次数不多,黄河流域多在“小雪”节气后降雪。
大雪:12月7日前后。此时太阳直射点快接近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12月22日前后,此时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则形成了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长至,成为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冬至以后北半球白昼渐长,气温持续下降,并进入年气温最低的“三九”。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1月5日前后,此时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1月20日前后,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供交流学习使用(非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温馨提醒: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并非适合所有人群,建议在医生指导下调理。
经络调理真实案例 · 莱巴健康经络体操
腧穴功能讲解查询 · 经穴养生食疗知识
尽在“莱巴健康经络调理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