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医经络学说中,人体经络分为经脉、络脉,以及十二经别、十二经筋 、十二皮部,且共有三百多个穴位。穴位,学名腧(shù)穴, 是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出入的特殊部位,也是艾灸、拔罐、针灸等疗法主要的施术部位。多为神经末梢密集或较粗的神经纤维经过的地方。又称孔穴、穴、穴道等。“腧”通“输”,或从简作“俞”,输有转输的含义,俞有气血留存的含义。“穴”是空隙的意思。由于输穴名称多使用在特定穴中的五输穴中,俞穴名称多使用在特定穴中的背俞穴中,所以对穴位进行总称呼时使用“腧穴”二字。腧穴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输注脏腑经络气血,沟通体表与体内脏腑的联系。其好比中药体系中的一味味中药一样,每个穴位均有其对应的中医保健及治疗功能。在临床上,医生利用腧穴的功能特点,可以对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
在疾病发生时,相应的腧穴往往可出现压痛、酸楚、麻木、结节、肿胀、变色、丘疹、脱屑、凹陷等各种反应。腧穴上所出现的不同病理反应是疾病过程中脏腑经络气血失调的结果。通过不同调理术法刺激相应的腧穴,可以疏通经络,激发经气,调整气血运行,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刺激腧穴治疗疾病的作用不仅对局部脏腑、器官病症有效,而且对相应经脉循行路线上与该穴相距较远的脏腑、器官病症也有效果。这是腧穴的近治和远治作用。腧穴的远治作用,在十四经穴上反映尤其突出。
中药领域中有“药方”,而在经络学说中同样有类似于药方的“穴方”。莱巴健康,经过对目前经络养生行业发展及市场需求的调研,及莱巴健康技师团队在中医经络调理实践下不断的学习总结中,提出了“经络穴方”这一新概念,对中医经络养生保健赋能创新。经络穴方,即从中医辨证角度,且依据不同个体的病理特征、生理需求等因素,将若干个经络腧穴组合起来,再配以适当的调理术法(如:按摩、刮痧、拔罐、艾灸、针灸等),按照一定的手法、顺序、规则要求加以施术,且在保证一定施术时间的前提下,便可收获缓解病痛、养生保健的奇妙效果。这些被特定组合起来的人体腧穴,便是“经络穴方”。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每个人在不同的时期阶段,身体健康情况及病理生理情况亦有不同,故每个经络穴方都是因情而需、因时而定、因人而异的,亦属于一人一方、专属定制,不可每人通用,更不是一成不变的。
版权提示:本文由 莱巴(北京)国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